logo


本草類:

《神農本草經》(約著成於東漢時代以前)。

三卷。原言已佚,散見《經史證類備急本草》中,今有清.孫星衍等輯本若干種。本書收藥物 365 種,分為上、中、下三品,是後漢以前藥物學的總結。

學術價值:

文獻價值:我國現存最早之藥學著作。

理論價值:初步奠定了藥學理論之基礎。

實用價值:記載之藥物,大多樸實有驗,歷用不衰。

《本草經集注》(公元 536 ? )梁.陶弘景(隱居)注。

七卷。原書己佚,內容尚散見於《經史證類備急本草》中。集注是在《神農本草經》基礎上進行整理, 又增藥 365 種, 分為玉石、草、木、果、 菜,有名未用六類。

學術價值:

首創用自然屬性分類方法。

確立綜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新修本草》(公元 659 年)唐.李勣(蘇敬)撰。

五十四卷。原書已佚,內容尚散見於《經史證類備急本草》中。包括藥圖、圖經、本草三部分,收載藥物 844 種, 詳細介紹性味、產地、效用等 。

學術價值: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書。

開創圖文對照之先例。

《經史證類備急本草》(公元 1108 年)宋.唐慎微(審元)撰。

三十卷(一作三十一卷)。簡稱《證類本草》。收載藥物 1558 種,闡述藥物的主治、歸經、製藥法等,每藥附有單方,共3000 多方,並附有藥圖。後稍加修訂,改名為《大觀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簡稱《大觀本草》( 1108 年)。 以後又經修訂,改稱《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1116 年)《紹興校定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1159 年)等。 現在通行的是公元 1249 年由張存惠整理刊行的《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三十卷,載藥 1740 多種。 為保有原貌的最早的一本本草書。

學術價值:

大批北宋以前的方藥資料,因此書之摘錄而得以流傳後世。

開創於本草書中藥後附單方之先例。

《本草衍義》(公元 1116 年)宋.寇宗奭撰。

二十卷。載藥物 460 種,闡發藥性較詳盡,並指出用藥要結合年齡老少、體質強弱、疾病新久等,對辨認藥物的真偽優劣亦有詳細闡述。

《湯液本草》(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之、海藏)撰。

三卷。依據《內經》有關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於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等分析較為深入。

《本草綱目》(公元 1578 年)明.李時珍(東璧.瀕湖)著。

五十二卷。 作者用了近三十年時間編成,收載藥物 1892 種,附藥圖 1000 餘幅,闡發藥物的性味、主治、用藥法則、產地、形態、採集、炮製、方劑配伍等,並載附方 10000 餘。 本書有韓、日、英、法、德等多種文字的全譯本或節譯本。

學術價值:

集我國16世紀之前藥學成就之大成。被國外學者譽為中國之百科全書。

《本草備要》(公元 1694 年)清.汪昂(訒庵)著。

四卷。 選擇臨床常用藥 460 種,以藥性病情互相闡發,論述扼要。

《本草從新》(公元 1757 年)清.吳儀洛(遵程)著。

十八卷。以《本草備要》為依據,一部分照舊,一部分增改,較為完善。

《本草綱目拾遺》(公元 1765 年)清.趙學敏(恕軒)著。

十卷。 收載《本草綱目》收未之藥物 716 種,其中包括一些外來藥物 。 並對《本草綱目》的少數藥物作了考訂。

《雷公炮炙論》(公元 588 年)劉宋,雷斅著。

三卷。是論述藥物加工製作的專書。原書已佚,其內容散見於《證類本草》中,近人有輯本。

《炮炙大法》(公元 1622 年)明.繆希雍(仲淳)著。

一卷。在整理《雷公炮炙論》的基礎上,又增加民間的一些製藥經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