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四》攻邪學派:以金朝張從正(張子和)為代表,特點為擅用汗、吐、下三法。

攻邪學派

攻邪學派以攻擊病邪作為治病的首要任務,強調邪留則正傷,邪去則正安之理,善於運用汗、吐、下三法。其學説的産生,遠則取法于《內經》《傷寒論》,近則受劉河間火熱論及其治病經驗的影響,張從正為該學派的代表人物。

張從正,金著名醫家。《金史》載:“其法宗劉守真,用藥多寒涼。”闡發河間六氣病機之旨,嘗有“風從火化,濕與燥兼”之論,並認為風、火、濕、燥,皆為邪氣,邪留正傷,邪去正安,故治法一以攻邪為宗,遂成為攻邪派的師祖。是河間之學傳之張從正,又為之一變矣。醫學教|育網蒐集整理張從正的攻邪學説抨擊了宋金一些醫家盲目投補給病人帶來的嚴重危害,對糾正醫界的不良時弊起到了積極作用,其學術經驗闡發了攻邪祛病的道理,使《內經》有關論述得以發揚,並在臨床上得到了驗證。攻邪學説充實和發展了中醫辨證論治體系,對後世醫界産生了深遠影響。

張從正的入室弟子有麻九疇、常德。

麻九疇,長于經史,《歸潛志》云:“晚更好醫方,與名醫張子和遊,盡傳其學”。子和所著書,多半出於麻九疇手。張頤齋序《儒門事親》曰:“宛丘張子和,興定中召補太醫,居無何求去,蓋非好也。於是退而與麻徵君知幾、常公仲明輩,日遊上,相與講明奧義,辨析至理,一法一論,其大義皆子和發之,至於博之於文,則徵君所不辭焉。議者鹹謂,非宛丘之術,不足以稱徵君之文,非徵君之文,不足以弘宛丘之術,所以世稱二絕。”常德,字仲明,鎮陽人。著有《張子和心鏡》(又名《傷寒心鏡》)一書,首論劉河間雙解散,及從正增減之法,其餘都屬於劉、張二家的緒論。

私淑從正之學的有李子范。

李子范,《儒門事親。後序》云:“有隱士林慮李君子范者,以其有老母在,刻意岐黃,及得是書,喜而不捨,遂盡得宛丘之傳”。則李子范為私淑從正之學而有心得者。

攻邪學派對後世醫學的發展及學派的創立有一定影響。攻邪學説為明清溫病學派開了先河,奠定了理論基礎,指出了治療方向。吳有性《溫疫論》首要達邪,強調下法。其後葉桂、薛雪、吳瑭、王士雄等溫病學家又有所發展和創新,均具攻邪學説余緒。